从小培养规则意识,幼儿成长更轻松
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04-25

      规则意识,是指发自内心的、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。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规则,宝宝从出生开始,就要逐渐融入家庭、学校和社会,应建立必要的规则意识。

       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。如果孩子不时表现出不遵守规则或“捣乱”的行为,家长们着急上火于事无补,不如尝试这么做——


        一、认识“捣乱”的原因

        当孩子违反活动规则时,家长朋友们首先应避免对抗他的情绪,不急躁、不抱怨。可以静下心来,问问他为什么,听听孩子的想法,以宽容、接纳的态度认识孩子的行为。



      例如,在阅读期间,孩子的腿总是动来动去,不肯安静。妈妈不妨问他:“宝贝,你的腿怎么了?为什么一直动呢?”面对心平气和的询问,孩子通常会把事实出来:“妈妈,有只蚊子在咬我的腿,总是有点痒。”知道孩子的状况,妈妈再做应对处理,帮他涂抹药膏,很快宝宝就能安静下来。

      真诚的交流能拉近彼此的距离,有助于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

      二、让规则真正发挥作用

     生活中有哪些规则适合自己的孩子?有哪些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?这些需要家长们用心思考,付诸行动。



        A、认识规则的重要性

        让孩子形象地认识各种规则的内容及其重要性,是十分必要的。跟孩子沟通“规则”之时,应尽量具体化、形象化,笼统概括式的说法不利于孩子理解。


      例如,当向孩子介绍运动器械“蹦床”的使用规则时,可这么说:“小朋友们在这个蹦床上玩,需大人在身边,而且不能离其他小朋友太近,这样才安全。想一想,如果大人不在身边,一个小朋友在玩的时候摔倒,这时刚好另一个小朋友跳过来,可能会踩到摔倒的宝贝。那痛不痛呀?如果有大人在身边,能帮忙扶起摔倒的小朋友,也会提醒其他宝贝注意不踩到别人,这样才安全。”

       家长应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正确的做法,如果不按规则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。这样将帮助孩子牢记规则,持续遵守。


       B、建立适合的家庭规则

       建立家庭规则并不是对孩子施以高压,不给他任何自由和选择。家长们可以与孩子充分沟通,让他一起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。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规则,亲子也可以尝试修改规则,不盲从。

      例如,以前家中规定“进书房前请脱鞋,保持安静。”可是家里装修过后,家里人都穿室内拖鞋,鞋底比装修前干净很多,“进书房要脱鞋”的规定,就变得有些多余。爸爸妈妈可以跟孩子协商,修改为“进书房阅读请保持安静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“家庭规则”要适应孩子逐渐提高的能力,尤其要跟他的理解和行为能力相匹配,分阶段、分步骤实施完成。一旦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,家长也会轻松自如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C、规则清晰且易于理解

             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,越清晰的规则越容易让他理解。

         例如,在制定吃饭的规则时,如果只说“快点吃饭”,孩子可能会误以为:为了加快吃饭速度,狼吞虎咽地吃也允许。不妨将规则细化,说明清楚“吃饭应在20min内完成(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调整),加快咀嚼和小手送食物的速度,应嚼烂食物才能吞下去。”

         如此一来,孩子能更准确地跟着规则执行,且不容易产生不良影响


       D、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

       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,可能仍会不时违规。比如,有时“起个大早,却赶了个晚集”。并非孩子故意拖拉,而是穿衣、洗漱等动作太慢,不得要领。

        那么,家长就应教会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,帮助他提高生活技能,培养他的自理能力。

       学龄前时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黄金时期,家长们对孩子适当设置一些行为规范,帮助他坚持遵守规则,将有助于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。同时,家长们也应以身作则,发挥榜样的作用,陪同孩子一起成长,帮助他充分地感受到“规则意识”带来的无穷力量。




         注:本文素材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

康桥红橡树幼儿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