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立有效家庭规则,让孩子受益一生

  • 发布时间:2017-08-31

我们生活的环境处处都充满着规则,社会的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守规则,学龄儿童也不例外。为了帮助孩子更快地成长为“社会人”,家长们可以从基础的“家庭规则”开始,让幼儿在制定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真正理解“规则”的意义,并从中发展自我控制能力,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

帮助孩子了解家庭规则

    当孩子听得懂一些规则的时候,家长就可以帮助他了解一些基本规则,如“看过的绘本要及时放到书架上”,“吃过晚饭后可以看一集动画片”,“垃圾不能到处乱扔,要丢进垃圾桶”等。说明“什么是规则”之时,语言要简单具体,让幼儿“听得懂”,比如说“爸爸妈妈和宝宝要一起玩一个游戏,在这个游戏中,宝宝和爸爸妈妈有些事情可以做,有些事情不可以做。如果宝宝做了不可以做的事情,游戏就不能继续了。”


全家共同制定家庭规则

召开家庭会议定规则

可以通过家庭会议商讨规则需包含的方方面面。一般来说,安全规则是必不可少的,因为这能保证孩子最基本的人身安全,可以设置“不能拿陌生人的东西吃”,“过马路时要握紧妈妈的手,不可以乱跑”,“不能玩电线插座”等。其他诸如日常作息、礼仪行为、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也可考虑进去,比如“吃饭前必须洗手”,“别人帮助自己时,要说‘谢谢’”,“晚上9点要准时睡觉”等。

另外,家庭规则是允许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的,家长可以间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变更。


规则数量不要太多

如果限制太多,导致做什么都容易破坏规则,孩子也许会抗拒规则,即便是那些合理且易于遵守的规则,也会被他一并无视。这样也就失去了家庭规则的意义。


清晰简单地描述规则

清晰简单地描述规则,有助于孩子理解其中的含义,易于遵守。比如,要求孩子“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”,不如详细地告诉他“过马路时要握紧妈妈的手,不可以乱跑”。 又如,让孩子知道“小心插头会漏电”时,可以详细地告诉他:“这里有电,很危险!不可以用手碰。如果你抠了这个小洞洞,就永远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。”因为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,“注意安全” 、“小心漏电”不是立即执行的指令,不易于理解和记忆,会为遵守规则增加难度。


将每项规则记录下来

“记录规则”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很有帮助。若孩子太小不会认字怎么办?家长可以邀请他一起画下规则,并且张贴到各个地方,如冰箱门、客厅的墙面,床头等。将规则贴在孩子随时都看得见的地方,能不断强化规则。


督促履行家庭规则

教育需耐心,应适当提醒

如果孩子忘了遵守规则是十分正常的,家长可以在初期经常及时提醒他,比如“在午睡前你能用悄悄话的声音和我说话吗?” 尝试用正面肯定的方式来提醒,而不是“不要大声说话”等否定的方式,这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,更好地遵守规则。

规则实施期间,家长若发现孩子的行为出现反复也不要焦躁,也许要强调十次乃至数十次之后,他才会形成习惯。


及时表扬和惩罚

孩子都喜欢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和肯定,家长的表扬可以强化他良好行为的产生和保持。因此,当发现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,比如饭前自觉洗手,家长应及时给予口头表扬,或者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以作奖赏等。

同时,家长也需要让孩子了解打破规则之后的结果,例如告诉他“要是你把绘本丢得到处都是,周末就不能去主题公园玩了”。一旦确认了规则,就不能“法外开恩”,否则孩子容易产生“做错事也可以不用惩罚”的侥幸心理,以后要执行规则就更难了。


家长要以身作则,坚持原则

家长的行为是孩子参照和模仿的对象,具有“榜样”的作用。若是家长整天都拿着手机玩,孩子又怎么会忍住不看手机呢?因此,在帮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时,家长自觉遵守规则尤为重要。

播下行为,收获习惯;播下习惯,收获性格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规则,更需要父母的点滴渗透,耐心与坚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