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宝贝“害羞”的小苦恼,可以这么做~
- 发布时间:2021-09-06
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“小天使”,他们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。从总体情况而言,孩子们表现出的个性不尽相同:有的大胆,有的谨慎;有的不拘小节,有的心细如发……
相比个性外向的孩子,家长们对于性格内敛的幼儿表现出的过度害羞难免有些担忧:孩子是不是没自信?是否不太能融入集体?会不会错过一些表现的机会?诸如此类。
一、孩子为什么害羞?
害羞,解释为因胆怯、怕别人嗤笑而心中不安。在心理学上,心中不安和难为情是人对相关刺激的心理反应,即害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。
1、因心中不安而害羞:这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。有了害羞,人的不安心情就能得以表达和宣泄。比如,孩子如果看到陌生人有点不安,就会表现出害羞的样子。
2、因难为情而害羞:这是一种自我心理调控。有了害羞,人就可以让自己的言行有所约束。比如,孩子若是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玩具,会觉得难为情而害羞。
害羞并非天生就有,而是等到一定的年龄才出现的生理反应。因此有些孩子很小的时候不容易害羞,反倒是长大了更加害羞。与此同时,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,孩子大部分的害羞情况又会逐渐消失。
二、如何克服害羞的“困扰”
若是孩子由于过度害羞产生了困扰,家长们应尊重孩子,并深入了解其害羞的原因,耐心地采取措施,以帮助他慢慢克服害羞的心理,懂得更好地与伙伴相处,快乐地成长。
不给孩子贴标签
对于害羞的孩子,家长若是在他人面前强调他“害羞”,给他贴上“害羞”的标签,即使是开玩笑的说法,也是不妥的——因为这可能让孩子加深自己“做得不好”的负面印象。
例如:萌萌不太擅长与别人打交道。虽然爸爸妈妈已提前告诉她见到长辈要主动问好,别人提问时要好好回答等,可她在遇到外人时的表现依然如故:要么低着头,要么把脸扭向一边,要么干脆躲到大人身后。
如果妈妈对他人说:“这孩子就是害羞,不太爱说话,见到客人总是别别扭扭的。”萌萌听到这些话后,可能会加深对陌生人的恐惧,更不愿意主动与陌生人交往。
有一次,萌萌在家里看到陌生阿姨和宝宝时又有点害羞。妈妈知道她是“怕生”,并没有马上要求她上前主动打招呼,而是先唤起孩子开心的记忆,增加她对陌生人的好感:“萌萌,你看,这个漂亮阿姨你以前有见过,之前阿姨还送了你一本有趣的绘本。记得么?”……
随着妈妈的提醒,萌萌慢慢地消除了对陌生人的“怯意”,之后开始尝试主动跟阿姨说话,也跟阿姨的宝宝玩了起来。
多点鼓励,少些责备
面对孩子害羞的个性,家长应以平常心对待,理解和体贴孩子,多鼓励他,帮助他消除顾虑,积累更多的勇气克服“害羞”的心理。
孩子一旦开始尝试摆脱“害羞”的束缚,家长们应继续鼓励他不轻言放弃。如果孩子这一次做得不够好,不盲目责备,而是一起找出原因,帮助他努力在下一次做得更好。
多与外人接触
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们应有意识地多增加孩子与外人接触的机会,比如带孩子去亲戚、朋友家做客,去公园、超市等人多的地方,或者安排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游戏活动等。
家长在安排孩子参加社会交往活动的时候,一开始要选择好对象,让孩子能通过参与活动感受到合作的愉快,懂得如何更好地融入集体。
比如,可带宝贝与比较容易亲近的小朋友玩耍,参加集体活动时注意时间不宜太长,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和交往性等,以避免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经历不必要的挫折、拘束等不良心理体验。
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
如果孩子因为害羞而不爱表现自己,家长们则应提供给他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,让他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,增强自信心和表现欲。
爸爸妈妈们可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如自己穿衣、洗脸、整理玩具、打扫房间等;鼓励孩子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如整理餐具、洗碗、买菜、摘菜、倒垃圾等;还可以让孩子去帮助其他的伙伴,比如宝贝的表演能力比较强,可鼓励他去邻居或朋友家教弟弟妹妹玩角色扮演游戏……
帮助孩子克服过度害羞的心理,最重要在于:耐心理解、耐心帮助、循序渐进。
在生活的小事中,家长们对孩子的引导都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。当这种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,孩子可能会“突然”变得更加自信大胆,让家长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惊喜哟~
注:本文素材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