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质量亲子沟通:抓住沟通的有效密码
- 发布时间:2019-04-02
沟通是长辈和孩子间相互了解、增进情感的重要方式。亲子间若出现了沟通障碍,或者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有问题,那孩子可能会变得喜欢“闹别扭”、“跟父母唱反调”,抑或“大发脾气”……家长们若不重视沟通问题,将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。
亲子沟通误区
日常中,有一些沟通方式和内容并不适合孩子,家长们切勿陷入沟通误区。
单向沟通
亲子交流时,有的家长讲话的比例远远大于孩子,或者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批评教育,甚至在发生语言冲突时不许孩子申辩——这种单向性的沟通一般效果较差,容易“培养”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沟通内容过于狭隘
有些家长平时比较忙,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少,只要一开始沟通,就查问他在校园里的学习情况和表现,例如:今天学到什么新知识,有没有被老师表扬等,沟通内容较为狭隘。这种重复性刺激容易让孩子的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机制——话说得越多,越听不进去。
随意给孩子贴标签
每个孩子都具有多面性,有优点也有缺点。“马虎”、“淘气”、“自私”之类的负面标签,如果被“贴”在孩子身上,会对他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,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孩子难免有犯错的时候,此时家长可以“就是论事”,避免盲目指责。比如,宝贝不小心打翻了汤,弄湿了衣服,父母可以提醒他下次打汤的时候更加小心,而不建议给孩子贴上“粗心大意”的负面标签。如此一来,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,但不一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。
沟通技巧很重要
问小不问大
孩子们对于事情的综合归纳及评价能力有限。当家长们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时,不妨从具体的、范围“小”的事情问起,比如“今天吃什么水果?”“画了什么画?”孩子可以相对轻松地回答。如果问他“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”这种笼统的“大”问题,他估计就不知如何回应了。
不轻易指责,听完孩子的话
在沟通时,有的家长不等孩子说完,就打断孩子,对他表述的行为进行否定性的评价,这种做法往往会让孩子散失交流的兴趣。试想下,如果成人在谈话时被打断或否定,心里会觉得很不舒服,孩子也一样。
比如,孩子回家后说中午有小朋友老做鬼脸,扰得自己没睡好觉。若家长一开始就否定孩子:“那是别人的事情,你不用管。”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说了,甚至会因不满而发脾气,家长也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机会。
如果换一种方式问他:“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做鬼脸?”“你当时在想什么呢?”……那么孩子可能就会一直往下说。只有孩子愿意说,沟通才能延续下去。
关注孩子感兴趣的内容
人们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孩子们也不例外。家长们可以多抽一点时间,和孩子交流他喜欢的人和物,诸如好玩的、好吃的、好看的,说一说卡通王国里面的故事……这些话题丰富而有趣,孩子们都有说不完的想法呢!
“蹲下来”跟孩子说话
当家长们做到身体和心理“蹲下来”,把自己的心态和想法放到与孩子同样的水平线上,摆脱“权威”、“架子”,将心比心,家长们才能感受到孩子的真实想法,走进他的内心世界,实现亲子间的高质量沟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