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意识从小培养,和不良习惯Say Goodbye

  • 发布时间:2018-05-02

       3-6岁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。学龄前儿童需养成的多种习惯中,“整理”是其中的重要内容。整理能力的培养,有利于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锻炼身体各项协调能力,也能促进他们形成有序整洁、做事认真仔细、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,一生获益无穷。

   

  常见的不良习惯画风:

1.玩具柜里的物品杂乱无章(几种棋类玩具混在一起,计算操作的材料放在了语言角,美工篮子里放满了废纸、剪刀和双面胶);

2.图书室的书架上一片狼籍(有的图书倒着放,有的图书斜着放,有的图书封面和书分开了散落在一旁,还有的图书掉在地上);

3.活动区内混乱不堪(小商店的商品还在理发店里放着,火锅店的餐具落了一地,服装店的服装有的没叠好有的没挂好);

4.户外活动的教室中衣服随手放在桌上……


整理习惯培养措施

想和不良习惯Say Goodbye?

——我们可以这样做……

      一、家园共育:让家长和孩子知道整理的重要性

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“一手包办”政策,创设了一个“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”的环境。这样并不利于孩子锻炼整理能力。 

      康桥红橡树幼儿园在一日生活中十分重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,积极开展相关活动;孩子们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,明白整理能够让身边的环境变得舒适整洁,从中提升自信心。同时,幼儿园也不断组织家长们进行深度沟通交流,让他们懂得“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”的重要性。

“五·一”劳动节前夕,

宝贝们在自理能力比赛中大显身手~

Well done!

      二、激发内在动力,享受整理物品的过程

1.结合游戏,调动积极性

      整理东西并不是机械单一、枯燥无味的,幼儿园的老师组织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:图书管理员、餐厅服务生、茶叶店小二、厨师……指引他们在游戏结束后把物品送回“家”。孩子们沉浸在这些趣味游戏里,把物品收拾得又快又整齐!

2.建立规则,保持家园一致

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很好,是老师的小帮手;可是一回到家,就变成了“啥都不会”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“环境的变化”,比如,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幼儿园不一致,当孩子“偷懒”时,没有及时引导和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。

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,家长们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个规则,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诸如看完的书籍及时归位,脱下来的衣服和书包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等。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家中,都应该遵守规则,保持良好的习惯。

3.信任孩子,正确示范和引导

在学习整理物品期间,孩子们的表现未必良好,甚至会越弄越糟,帮倒忙。此时家长应相信孩子可以做得更好,做出正确的示范,并耐心引导孩子如何按步骤完成“任务”。

“授人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当孩子把垃圾扫得到处都是,家长可教他扫地的正确方法,如何把垃圾扫到簸箕中;当他收拾餐具却打碎碗时,家长应该告诉他端碗的技巧……

      三、家长相互探讨,学习分享经验

 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。家长们可相互探讨自己的心得、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,彼此促进和成长。

通过一系列的整理活动,康桥红橡树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,而且愿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,学习了独立地整理物品。孩子们的整理习惯逐步形成之时,他们也变得越来越自信,这将为他们其他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 

来源:部分素材源自网络,如涉及原作者权益,请联系删除